找到相关内容1926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景德传灯录(普慧藏本)卷二

    法既无得,何怀决不决。”师曰:“此是妙音如来见性清净之句。汝宜传布后学。”言讫,即于座上以指爪剺面。如红莲开出大光明照耀四众。而入寂灭。庠夜多起塔。当新室十四年壬午岁也。   ○卷二·阇夜多  第二十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033268757.html
  • 僧肇般若学与王弼易学

    无碍”说,禅宗的“反本归极”、“顿悟见性”说,无不是从有无一观,以及世出世不二的角度讲圆融。“触事即真”既是一种基本的理论立场,也是一种思惟方式。僧肇的这个思想,是以印度佛教般若空宗思想与王弼易学中“...

    王仲尧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084268793.html
  • 三宝皈依法

      皈依有两种情况:一种是通过学法,产生皈依之心。这种皈依是依靠外部条件的皈依。另一种是未经别人传授,内心自然觉悟的皈依,如见性皈依属此类皈依。   初次皈依,可以向上师表示皈依,请示皈依法和应守戒律...

    多识·洛桑图丹琼排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103068895.html
  • 罗钦顺的理气、心性与儒佛之辨

    视心为性,因为以心为性恰恰陷入佛氏作用见性的窠臼了。所以他又说:“其或认心以为性,真所谓‘差毫厘而谬千里’者也。”(《困知记》卷上)而他所坚持的心性之辨,主要也就集中在心性之别以及不可以心为性上。  从...

    丁为祥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181869023.html
  • 于上海玉佛禅寺禅学讲座备课笔记

    人人避暑走如狂, 独有禅师不出房。 可是禅师无热恼, 但能心静即身凉。(唐白居易) 3.禅是一种方法、手段 从本质上看,禅是见性的方法;是活的方法,...

    净慧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323669359.html
  • 杨维中:隋唐佛教心性论的四种范式及其比较研究

    的确立将成佛之道归结为个体的瞬间顿悟。“直指心源”的“见性”当然是仅属于个体独有的直觉体验。这样的体验若欲借助于作为公共交流工具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,自然是难于尽如人意。如此便有了“不立文字”、“以心传...

    杨维中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363769407.html
  • 地藏道场九华山

    “求得其心”,即所谓“致良知”,得其心即可得“天理 ”;禅宗的终极目的是明心见性,见性即成佛道。在一定程度上说,王守仁的哲学思想是受 了禅宗思想影响的结果,而王守仁对于禅宗思想的采撷和认同则使儒、佛两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375469493.html
  • 佛道与佛戒关系的浅说

    庄严净法身。如果以为‘见性’,不修‘缘、了、’则仅是‘不具万德,果上大般涅槃,无上究竟实相。’之‘但真’真如。古德切谓:修慧不修福(缘、了、二因)罗汉供应薄,修福不修慧‘象身挂璎珞’。当知,法身无相无所...

    沈仁岩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400669585.html
  • 佛法是彻底改造人生宇宙、实现人类最高理想的权威科学

    上深知一切法均如梦幻,能诠的语言文字和用语言文字分别亦皆如梦幻。由是在语言上离语言,分别上离分别,无执无著,相上见性,而由此摆脱依名取相的分别我法执。另外,还需根据《金刚经》所说:“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...

    唐仲容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531069852.html
  • 净元法师著:痴心梦语第五辑

    无任何特殊之处,譬如,参“吃饭的是谁”,“走路的是谁”,“说话的是谁”,重点在那个“谁”,只要看明白了是谁当家作主,就开悟见性了。  但是,参话头并非人人可行,若无真实的禅定工夫,与正确的佛法知解,只...坐,是绝无开悟见性的可能。反之,打坐是参禅的基础,没有定心的参禅,必定成为狂妄之人,极易走入邪道。  因此,真正的坐禅是先学打坐,然后学参禅,当机缘成熟时,一定会开悟。但由于各人根性不同,其悟境仍有...

    净元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42770231.html